2007年7月26日

從紛亂到歡喜

今天,整日下來,聽完好多抱怨,心感紛亂……

突然,有個感覺,好想回顧自己,覓泊依靠……

於是,任心隨性,選讀某篇文章,無覺漸覺歡喜……

依稀,記得當時寫作心情,滿懷思念,可今日讀怎特不來勁兒?

彷彿,今不識昔,我想,今天,吸收了太多情緒……

*****

大腦充塞著人際往來衝突,我雖隱約能身感人人之立場與堅持,

但是,因人們長期溝通不良,迷失在彼此間鴻溝,我已難分出誰對誰錯?

*****

還好,我竟想起自己曾經在〈編輯註記〉裡寫過這樣的一段話:「一顆平靜的心很重要,對於編輯這項工作來說也是如此……」

*****

這感覺實在奇妙!怎解釋我這當下心境呢?清鄭板橋說得好——「難得糊塗」。

約莫,如此,這般!平常讀昔日文稿時,記憶大都還殘存幾分印象。是故,於重讀時,也少有太大障礙,我大致都還能判斷出哪裡是錯別字,或哪裡需加以增潤刪改。

今天,重讀這某篇文章,對照原始初稿和幾份修繕版本,我雖難詳實回憶當初如何下筆?但令人記憶猶新的是,在寫完該原始初稿以後,一遍又一遍地,我往返靜順地誦讀著!

幾乎,難得,糊塗!方才又才發現,原來當日,我寫過其中英對照版本。於是,讀英思中,我終在今日放空自己,掉了記憶,當一回新拜讀者,就讓這新拜舊作,在網上、在紙上、在虛擬書上,讓我們初次相遇!¶

2007年7月12日

創易迴路

創作歷程中的峰迴路轉,以表達設計之本意的初衷,其間必然遭遇各個環節考量的取捨抉擇,以期能達成理想目標。

認知此刻當下既然的一切美好,當代人類文明社會的發展,充斥著許多發展過程裡被人類發掘出來的生存之路,也隱約地透出著「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」,但是當人們忘了與這個宇宙運行的本質連結,與造物主對話,創新中也隱含著破壞既成的舊有之美好元素,這是一體的兩面,沒有對錯,在達成了某項創新的同時,無意間往往會忽略了創新後所衍生出來的新問題!

日前,在〈為何而編〉裡曾提到過書本命名的幾個腹案,終於在不斷反覆地思考、檢視其承於本意的再造新意後,我找到了這本書的中文書名《創易迴路》。

《創易迴路》源自於【Creativity Zen Espresso | 創意心法】這個網誌,以「迴路」替換「心法」,是借用迴路這個科技意味濃厚的字眼,呈現原本網誌裡的所經過的綿密思路。汽車要能動,水路、電路、油路都要順暢才得以正常地運作,週而復始不斷循環,最重要的是個密合環節彼此暢行無礙,那麼「迴路」也等於是這段歷程後的心得感言,既是蛻變,也不需要抹滅批判原來的自己,沒有昨日哪裡會有今天!

再來,以「創易」取代「創意」,則又是從「創意」轉到「創變」,再從「創變」再轉到「創易」這個同音異字的新意,再結合「易」這個字在中文字義裡所被賦予的「簡易」、「變易」之豐富含意,以當代的中文應用,承襲於秦始皇文字統一的歷史典故,因此,我找不到理由再創造新的文字去表達新意;回顧歷史,我看見中華文化傳承裡,在交匯西方新科技的過程中,尤其是「化學」這門科目,必須創造出新的文字,才足以表達人類所能認知的新事物,除此之外,由文字串連成「詞」的創新,我逐漸能夠更深地體認出「中文字與詞」在發展過程裡,從「象形」的基礎裡,藉由「形聲」、「轉注」、「假借」、「會意」的方法,來描術嶄新的事物,於是,中文的語彙,竟是能夠如此地簡潔、精斂、與豐富!

那麼,《創易迴路》的相對英文又該會是什麼呢?Create, Change, Circuit?? 當然不是這樣子!就讓我把這個問題,帶回平凡無奇的生活裡,And I know that I need to pay attention on my English antenna again to catch up those shocking head words!¶

2007年7月7日

知識的價值?訊息?!

知道與不知道往往只分隔於一線之間,這可能是一條極細小的線,但也可能是條很粗的線。對於知識的吸收,從知道到理解,需要一層又一層地知道,才能夠全然地理解該知識的全部內涵。以上,是在前一個當下,我一直把它存在我意識的暫存區裡的一段話。現在,我打開了電腦,開始記錄今日的感想。

今天,翻起了《奈思比11個未來定見/Mind Set!》這本書,才讀到第一頁,讀到:「很多人都在問我,到底是怎麼知道未來的,要如何才能預見未來趨勢?於是我便開始思考,寫下心得,希望與讀者分享。」單單是這段話,便激盪起我內心中的漣漪,我想到過去許多很深刻的內在覺知經驗。於是,這本書今天就只大概能看到這裡了,因為奈思比的這段話,啟發了我很多潛意識裡的知道,我知道要趕緊把這一波波腦海裡激起的漣漪,覺知它、看透它、記錄它,進而能夠運用它。

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裡,知識被經濟化,有一些商業上的生產製造知識,也就是俗稱的商業機密,是被保護起來的。有一些可以公開給大眾知道的知識,凡是可以被「點明」出來、跟大眾做溝通、以促進商品的行銷,那麼,這些知識在當今這個時代,就是以書、報、雜誌、網路的形式,傳播在我們的生活空間裡面。

知識的單位是什麼?以「字」數計算?以「頁」數計算?以「篇幅」計算?還是以「書冊編纂」的數目計算?在知識爆炸的時代裡,市面上充斥著許多「重複性」的知識,彼此間素質的「質量」該如何去衡量?

於是,這又可以把話題回到本文的開場,「知道與不知道往往只分隔於一線之間」,知識的「質量」,我個人以為,可以是這條線的「粗細度」,當這條線很細微,它通常會出現在報章、雜誌、還有網路的「新聞類」,而且,這些「新聞」往往可能只是一個暗示,藉由「好奇心」的驅使,以達到公諸於世的目的;當某個知識是具有相當的份量,那麼這條線的則是會在一定的「粗度」以上,那麼,這類知識便可能是一篇深度的報導,其中交織著許許多多事理的脈絡,凝聚在一個特定的主題上,份量更重者,就已經可能成為一本具有相當深度或廣度的「書籍」,但反過來看,就「書籍」而言,這又可以對應到剛剛所說的「重複性」知識,有些書籍所涵蓋的「質量粗度」若只是單單的因襲、沒有新意,那麼有時候一本書的所能帶給人們的「啟發價值」,也許可能會不及一篇深度的報導。

從不知道到曉得、知道、理解,新知識是許多發明、創造者的心力結晶,當此知識近乎於「公共財」的同時,它的「經濟價值」通常是相當的「經濟」,但人們也往往很容易忽視這些知識的「啟發價值」。

從某個角度來看,所有藉由「文字」作為載體的「訊息」,與「知識」相當地近似。訊息與知識的分野,並沒有受到大眾們細心的關注。時至今日,普世人類對於「訊息場」的認知與運用,尚在一個非常未被「覺知」的狀態,以本文前述幾個段落,就知識層面而言,仍處於「極機密」的狀態。「訊息場」只是被定義公開,至於如何地全然地運用,一方面是仍在研究的階段,同時,也僅釋出有利於跟社會大眾做「溝通」的階段。

整個下午,掏空內心的領悟,記錄下來,我才敢繼續拿起奈思比的書往下讀,要不然,可浪費了該段話、這段「訊息」所發生的「作用力」!如果說,知識就是力量,那麼我在這裡大膽地推論,訊息有可能就是知識的平方!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