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7月7日

知識的價值?訊息?!

知道與不知道往往只分隔於一線之間,這可能是一條極細小的線,但也可能是條很粗的線。對於知識的吸收,從知道到理解,需要一層又一層地知道,才能夠全然地理解該知識的全部內涵。以上,是在前一個當下,我一直把它存在我意識的暫存區裡的一段話。現在,我打開了電腦,開始記錄今日的感想。

今天,翻起了《奈思比11個未來定見/Mind Set!》這本書,才讀到第一頁,讀到:「很多人都在問我,到底是怎麼知道未來的,要如何才能預見未來趨勢?於是我便開始思考,寫下心得,希望與讀者分享。」單單是這段話,便激盪起我內心中的漣漪,我想到過去許多很深刻的內在覺知經驗。於是,這本書今天就只大概能看到這裡了,因為奈思比的這段話,啟發了我很多潛意識裡的知道,我知道要趕緊把這一波波腦海裡激起的漣漪,覺知它、看透它、記錄它,進而能夠運用它。

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裡,知識被經濟化,有一些商業上的生產製造知識,也就是俗稱的商業機密,是被保護起來的。有一些可以公開給大眾知道的知識,凡是可以被「點明」出來、跟大眾做溝通、以促進商品的行銷,那麼,這些知識在當今這個時代,就是以書、報、雜誌、網路的形式,傳播在我們的生活空間裡面。

知識的單位是什麼?以「字」數計算?以「頁」數計算?以「篇幅」計算?還是以「書冊編纂」的數目計算?在知識爆炸的時代裡,市面上充斥著許多「重複性」的知識,彼此間素質的「質量」該如何去衡量?

於是,這又可以把話題回到本文的開場,「知道與不知道往往只分隔於一線之間」,知識的「質量」,我個人以為,可以是這條線的「粗細度」,當這條線很細微,它通常會出現在報章、雜誌、還有網路的「新聞類」,而且,這些「新聞」往往可能只是一個暗示,藉由「好奇心」的驅使,以達到公諸於世的目的;當某個知識是具有相當的份量,那麼這條線的則是會在一定的「粗度」以上,那麼,這類知識便可能是一篇深度的報導,其中交織著許許多多事理的脈絡,凝聚在一個特定的主題上,份量更重者,就已經可能成為一本具有相當深度或廣度的「書籍」,但反過來看,就「書籍」而言,這又可以對應到剛剛所說的「重複性」知識,有些書籍所涵蓋的「質量粗度」若只是單單的因襲、沒有新意,那麼有時候一本書的所能帶給人們的「啟發價值」,也許可能會不及一篇深度的報導。

從不知道到曉得、知道、理解,新知識是許多發明、創造者的心力結晶,當此知識近乎於「公共財」的同時,它的「經濟價值」通常是相當的「經濟」,但人們也往往很容易忽視這些知識的「啟發價值」。

從某個角度來看,所有藉由「文字」作為載體的「訊息」,與「知識」相當地近似。訊息與知識的分野,並沒有受到大眾們細心的關注。時至今日,普世人類對於「訊息場」的認知與運用,尚在一個非常未被「覺知」的狀態,以本文前述幾個段落,就知識層面而言,仍處於「極機密」的狀態。「訊息場」只是被定義公開,至於如何地全然地運用,一方面是仍在研究的階段,同時,也僅釋出有利於跟社會大眾做「溝通」的階段。

整個下午,掏空內心的領悟,記錄下來,我才敢繼續拿起奈思比的書往下讀,要不然,可浪費了該段話、這段「訊息」所發生的「作用力」!如果說,知識就是力量,那麼我在這裡大膽地推論,訊息有可能就是知識的平方!¶